言语无形,伤痛有声——大学生如何应对网络暴力
文章作者: 文章来源: 发布时间:2024-10-22 点击:
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,大学生的生活早已“线上线下”交织一体。但在光鲜的屏幕背后,网络暴力这一看不见的伤害,也正在悄然发生。
也许是一次照片发布后引来陌生人的攻击,也许是匿名平台上关于你的恶意揣测,也许只是群聊中的一句“玩笑”却让你彻夜难眠……
心理学研究发现,网络暴力与面对面攻击虽不同,却具有同等甚至更深的心理创伤效应,容易引发焦虑、自我否定、社交回避,甚至抑郁情绪。
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“去个体化”理论(deindividuation),说明网络环境下人们更容易放大攻击、失去共情,使得语言的利刃比现实中更锋利。对于处在情感波动期的大学生而言,网络暴力更容易直击其自尊与身份认同。
我们无法控制他人的键盘,但我们可以练习自我保护与心理调节:
不回应、不转发、不认同:及时屏蔽攻击内容,保护情绪空间;
重建自我认知:一次评价无法定义你整个人;
寻求支持:当你感到崩溃,可以联系学校心理中心、可信赖的朋友、甚至法律援助。
建议:请问你曾被网络言语刺痛过吗?回忆那一刻你最需要的是什么?
不因流言失声,不为网络失真。你始终比他们说的,更真实、更完整。